2025年刚过三季度,俄罗斯的日子就不太好过。外头,北约像是下了死手,制裁、扩军、拦飞机,样样不落;里头,普京身边的“老战友”突然辞职,搞得克里姆林宫气氛一时紧张。
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,一向强硬的俄外长拉夫罗夫突然说愿意“妥协”,但话里话外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倔强。
到底是压力大到扛不住了,还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?
北约收紧围堵圈从能源到军备,从经济到空域,北约这波压迫几乎是全方位的。欧盟刚刚通过的第19轮对俄制裁,不再是象征性地喊喊口号,而是直接从俄罗斯的命根子下手。
禁止成员国进口俄液化天然气,等于把俄罗斯最后的能源出口“备用金库”也给封了。不仅如此,这次连绕道走的“影子舰队”都被盯上了,45家第三国公司成为“连坐名单”,其中还包括一些中国企业。
展开剩余86%俄罗斯想靠灰色地带换口气的路,显然越来越窄。
与此同时,北约的军事动作也没停。
波兰宣布扩军到30万人,不光兵力超过法德加起来,先进武器装备也一应俱全,俨然是要在东欧建个“前线堡垒”。北约还发动“东部哨兵”多国联合军演,从波罗的海一路排到黑海,给俄罗斯的西线边境添了不少压力。
更微妙的是,北约战机频繁拦截俄军侦察机,瑞典、德国都参与其中。这不是简单的“例行巡航”,而是实打实地告诉俄罗斯:你的一举一动,我们都在盯着。
这些动作组合起来,已经不只是“施压”那么简单,而是实质性的战略包围。
俄罗斯的外交和经济活动空间,被硬生生压缩到一个“内循环”的边界里。
克宫里出了“人事变动”就在外部压力山大之时,克里姆林宫的内部也不太平。德米特里·科扎克突然辞职,外界一片哗然。
这可不是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,他是普京的老战友,属于“列宁格勒帮”的核心人物,长期负责对乌克兰的谈判事务,一向被认为是务实派的代表。
辞职理由是“个人原因”,但熟悉俄政坛的人都知道,这种说法和“身体原因退休”差不多,听听就好。
更何况,《纽约时报》披露,科扎克其实对俄乌冲突一直持保留态度,甚至私下认为这是“战略错误”。这就不难理解,他为什么突然“被动出局”了。
这背后反映出的,是克宫内部路线斗争的加剧。
务实派逐渐边缘化,强硬派在风口浪尖上稳住了阵脚。而这也不是孤立事件,普京前段时间刚刚撤换了国防部长绍伊古,新任防长别洛乌索夫一上任就推动军费暴涨,还展开了雷厉风行的反腐整顿。
副防长因贪腐被判刑,十几名高层将领被免职,这种“清洗”力度,说明高层在内部权力结构上正在做一次深度调整。
而在这些动作之外,还有一个更隐蔽的信号,有传言说,俄联邦委员会的部分议员曾联名上书普京,建议考虑停火以挽救经济。虽然官方迅速否认,但这件事的“被传出”,本身就说明一部分政治精英已经焦虑到不得不“冒头”的程度。
所以说,科扎克的辞职既是个政治事件,也是一种信号:俄罗斯内部对战争成本的分歧,已经浮出水面。
拉夫罗夫口风变了?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,俄外长拉夫罗夫的一番话就显得格外耐人寻味。他在节目中罕见地提到“愿意寻求妥协”,但同时又强调,前提是要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利益,并承认乌东部四州的“公投结果”。
就是谈归谈,底线不能动。
这番话听起来像是松口,其实更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外交试探。俄罗斯想用“愿意谈”的姿态来塑造一种“理性大国”的形象,同时把谈判压力转嫁给乌克兰和西方。
西方如果接招,就可能在某些问题上松动;如果不接招,俄方也可以继续打下去,并把“不谈”的责任推给对方。
而这一操作的背景,是俄罗斯在战场上的局部推进。比如最近在扎波罗热、顿涅茨克方向的进攻,已经取得一些地盘,像奥利戈夫斯科耶这样的居民点,陆续被控制。
军事上的推进,正好为外交上的“要价”提供了底气。
更关键的是,拉夫罗夫还提到,俄美之间保持着“对话通道”,但对欧盟却是一番冷嘲热讽,称其“只想启动战争机器”。这其实是在挑拨西方内部。
欧洲现在能源供应紧张,经济增长疲软,美国正处于大选前的敏感期,特朗普的上台不确定性也让北约步调变得微妙。在这种时候,俄罗斯打出“谈判牌”,未必是退让,可能更像是分化瓦解的手段。
从北约的强压态势,到克宫的内部重组,再到拉夫罗夫话风的微调,这一系列变化都在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,俄罗斯正在寻找一个“出路”,但这个“出路”不是放弃,而是重新布局。
对外,俄罗斯可能会加快能源转向亚洲市场,尤其是通过中国和印度来寻找出口替代。但要命的是,海运成本高、基础设施不足,短期收益注定受限。在军事实力被削弱、金融系统被孤立的当下,俄罗斯能否靠这条“东方通道”回血,还是个问号。
对内,普京需要尽快稳住人心。军费增加带来的财政压力,社会福利的缩水,以及高层频繁换将,都会在民众中产生不安感。而一旦这种不安发酵成抗议或动荡,那才是俄罗斯真正的危机。
所以,拉夫罗夫的“妥协”不是终点,更像是俄罗斯战略调整的开始。而北约这边,也不会轻易放松。波兰的动作只是个开始,东欧国家正在形成新的“防线文化”,对俄罗斯的敌意和戒备,短期内不会消散。
这场博弈,远没到终局。它可能不会瞬间爆炸,但也不会迅速熄火。就像一场持续拉锯的拔河比赛,哪一方先松手,才是决定战局真正转折的时刻。
俄罗斯眼下既要扛住北约的外压,又要稳住内部的政治盘子,压力山大。而北约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,尤其是在东欧这条线,已经从“防御”走向了“主动布局”。
科扎克的离开、拉夫罗夫的转向,看似细节,实则透露出俄罗斯战略逻辑的深度动荡。未来这盘棋怎么下,不只是俄乌之间的较量,更是整个国际秩序重构的关键一子。
发布于:河南省上一篇:俄军现在的人海战术,竟是在模仿日俄战争,日军曾用这招逆风翻盘_乌军_库尔斯克_苏贾
下一篇:没有了
